中国世界遗产(36):福建土楼
三十六、福建土楼 2008.7.7 世界文化遗产
2008年7月7日,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46座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这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,即永定县初溪、洪坑、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、振福楼、南靖县田螺坑、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、和贵楼、华安县大地土楼群。这些土楼或方或圆,以圆为主,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。
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,成熟于明末、清代和民国时期。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,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“高龄”,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。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,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,地势险峻,人烟稀少,一度野兽出没,盗匪四起。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,更是聚集力量、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。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就这样应运而生了。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,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。福建土楼现存3000多座。
1、福建土楼
2、福建土楼群
3、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:福建土楼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内陆地区,距台湾海峡120多公里,由12世纪至20世纪建造的46座生土结构房屋组成。该建筑群分布在稻田、茶园和烟田中。土楼即生土结构房屋,有几层楼高,从内部看来,建筑平面呈圆形或方形,每座土楼可住800人。建造土楼是为了满足防御需要,中间围着一个居于中心的开放式庭院,有少数几个窗口朝向外界,而出入口只有一个。整个宗族居住在一起,这种房屋成了村庄单位,也被称为“小家庭王国”或“喧闹的小城市”。土楼的特征是高大坚固的泥墙,顶上是瓦片铺就的屋顶和宽大的悬垂屋檐。大部分精细复杂的结构可追溯到17和18世纪。这些建筑由下到上分别居住着许多家庭,每层有两、三个房间。与其朴素的外观不同,土楼的内部非常舒适,通常装饰华丽。土楼是建筑传统和功能相结合的杰出典范,以实例展现了一种特殊的群体生活和防御性组织,并且,从它们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来看,土楼也是人类住区的一个杰出典范。